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传承
章节报错
王墨默默地抬起头,看着那在这一年,飘舞的柳絮,如十年前一样。
渐渐地,他好像看到了有一团粘连在一起的柳絮,那是两个,仿若相濡以沫一样,黏在一起,慢慢的在那无尽的柳絮中,默默的飘着,任由风再大,也吹不开死死连在一起的它们。
耳边,似有琴音不知从何处飘来,那琴音透出一股失落,仿若有一个女子,在那孤独的等待中,唯与琴音相伴。
岁岁年年,年年岁岁。
一晃,又是十年。
莫俞在三年前,终老而去,他离去之时,是在那一年的冬季,他挣扎中,想要度过那个冬天,想要再多活几个月,去看一眼下一年的柳絮。
只是,他的思想可以明悟天地,但他的躯体,却是改变不了生与死的交替,在那一年冬天正浓,在那雪花飘舞满城,整个墨城的河道结了薄薄的冰后,他望着那从天空落下的雪花,仿若永恒。
王墨推着他所在的木椅,走在墨城的街道上,已经接近四旬的王墨,充满了一股稳重与沧桑,他穿着白色的长衫,默默地推着莫俞走着。
这一年的冬天,特别的冷,那飘落而下的雪花,被寒风吹着,落在二人的身上,清晨,阵阵远处苏山寺的钟声悠悠而起,在那咚咚之音下,可以把人心灵洗涤一番。
“墨儿,为师要走了...为师一生没有子嗣,你三个师兄传承了我很多道理,只是唯有你,与我的思想相近...
我知道,因果之说,你已经有所明悟了,虽说还是朦胧,可你终究还是会懂的,你要追求的,也不仅仅是因果。
这座府邸,为师送你了。”莫俞的声音虚弱,夹杂在风中,落入王墨耳边,王墨沉默,眼中露出悲哀。
莫俞,伴随了他十七年,这十七年,王墨从那十九岁的少年人,成长至中年,跟在莫俞身边,王墨学会了很多,学到了很多,也明白了很多。
雪很大,在那钟声下,遮盖了前方的目光,把这天地,把这墨城,把这王墨二人所在的街道,全部铺满。
嘎吱嘎吱的木椅推动之声,似微弱不可察觉,唯有地面上两行轮走出的印记,如同人生,回头看去,漫漫之长,可以看到起点,可在没有闭目前。却看不到终点的所在。
雪花落下,把那地面上的两行印记覆盖,渐渐的融合在一起,就连起点也看不到了。
“送我...去城外墨山...”莫俞苍老的声音,更为虚弱,但他的双眼却是明亮,望着天地,仿若看到了自己的尽头。
王墨默默点头,推着木椅,在那嘎吱声下,慢慢的向前走着,走向莫俞的终点。
雪,越来越大,迎着风,任由那雪花落在脸上,落在发上,任由它融化后成为了寒,传入心中,王墨推着木椅,走出了这条古老的街道,走出了墨城,远远的,他看到了墨城外,那座小山。
山不高,可却有神。
此神看不到,可闭上双眼,却能在脑海内浮现那山的一草一木,能感受到那山在寒风中的呼吸,这一点,就足够了。
待顺着青石铺满的山道上了顶峰之后,莫俞正慢慢的闭上双眼,他依稀间,有些支撑不住了,但他那微合的双目内,却是露出如十七年前一样的明亮之芒。
眼为心之窗,他莫俞的身体会腐朽,但他的思想,他一生存在的轨迹,却是因已经出现,便绝不会消散。
“背着我,去...那里。”莫俞声音越加虚弱,王墨走到其身前,将莫俞背在身后,顺着他指点的方向,走出了这青石山路,在一片白雪下,向着山里似无人会去的地方,一步步走着。
在那尽头的地方,有一座孤坟,那坟在雪中存在于那里,仿若在等待着什么,似乎等了几十年,直至今日。
在这坟前,莫俞坐在那里,望着墓碑,双眼没有泪,而是一片柔和。
“我来了...你说想要一直看着我,我便把你葬在这里,让你可以一直看着山下,家中的我。”莫俞喃喃中,摸着墓碑,苍老的脸轻轻的贴着碑石,忘记了其上寒冷。
亦或者说,那碑石的冷,在他的心里,则化作了温暖。
慢慢的,他闭上了双眼,脸上带着柔和的微笑,失去了呼吸...
莫俞,归墟。
王墨站在那里许久许久,他转过身,目光看向身后山下,在这个位置,他可以看到墨城,可以看到墨城内,莫俞的府邸。
一股浓浓的惆怅弥漫在王墨的心中,他迷茫,这个世界,他始终在思索,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。
是自己的前世,是自己的轮回,还是一场梦,只是无论哪一种,都无法去解释清楚一切现象,仿若虚与实之中,那万古长存永久的圆圈,让人找不到起点与终点,分不清了。
在这第十七年的半个月后,墨山之上那孤坟旁,又多了一座坟,他们,不再孤独了。
莫俞死后的第三年,王墨三十九岁。
他的兄弟们,也在多年前,被他从乐城接来,只是兄弟们习惯了小城的生活,对于墨城很不适应,住了几个月后,便还是回到了家乡,在那小城内,过着平凡的生活。
在王墨三十九岁的这年冬天,王墨站在院子里,看着那飘来的雪花,接到了人间皇帝的圣旨。
这是莫俞死后这三年,第五道圣旨。
五道圣旨内容大致相似,但言辞却是一次比一次华丽,所说均是要让王墨去京都,去做帝师。
二十年的时间,王墨的名字,在国家士子之中崛起,他尽管在这二十年从未离开过墨城,但每年的科举之士,都会来拜访,听闻教导。
这一切,与莫俞有关,但同样的,也与王墨自身有莫大的关联,在这二十年中,一些达官贵人,一些书生举子,在他们的拜访下,均都被王墨的言辞折服。
世人皆知,王墨为莫俞大智传承,尤其是莫俞死后,这一点更是深入人心。
只是,凡事并非绝对,还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,并不认可王墨的存在,他们认为,王墨不配称之为大智,其中便以人家帝国皇帝为主。
这样的声音,在莫俞死前只是零零散散,可在莫俞死后的这三年,却是越来越多,越来越高,最终在王墨沉默的这三年内,变成了一片质疑之音。
这种事情,王墨并未理会,他平静的生活,与大福为伴。
王墨的沉默,让那些质疑之人更加放肆,他们承认王墨是莫俞门生,但他们却认为,王墨是沽名钓誉之辈,不配称智,在有心人的推动下,慢慢此事衍变更为剧烈,甚至整个人皇国都出现了这样的声音。
对此,王墨依旧没有理会,他看那日出日落,看那春秋交替,感悟天地,明悟因果,寻找生死与虚实的迹象,追寻一切的起点与终点。
尽管他自己也处于迷茫,但他却不断地去体会人生,那些纷杂之事他不想去理会,他更不愿去证明什么,这些对他来说,没有任何意义,如孩童在玩耍,传出口舌之争。
只是,他越是沉默,则呼声越高,更为致命的,则是莫俞其余三个门生中,除了那当年的监考官,他已然年迈病入膏肓,可其余两位,却是均都站了出来,质疑王墨。
如此一来,人皇国士子一片纷乱,甚至波及了寻常百姓,那纷纷扰扰的声音,如同一场风暴,横扫人皇国。
更有人找出了二十年前王墨科考秀才时的考卷,大肆批判之中,以王墨只是一介秀才之名,狂妄的指责肆虐。
在这样的杂乱呼声下,京都的圣旨第六次、第七次、第八次、第九次如雪花一般来临,直指王墨。
甚至更为过分的,则是波及到了王墨的兄弟们,他的兄弟们原本可以安详过日子,且受到敬仰,只是如今,在这不断地呼声下,就连山村里的走夫也不知为何知晓了此事,传开之下,那小城里的指指点点,让王墨的兄弟们心里升起了一股愤怒之气。
王墨的兄长长年做粗活,加上已不再年轻,这一气之下,王墨的兄长病倒。
这一年的冬天,王墨站在院子里,手中拿着一封家书,那家书是他四弟写下,委托人送来。
家书中,告知王墨其兄无碍。
一遍一遍的看着家书,王墨平静的双目内,慢慢的有了一丝怒意。
“有些过了。”王墨把家书叠好,放入怀里,望着飘落的雪花,缓缓开口。
他本无意去证明什么,即便人皇国的呼声再高,也不会让他有半点波动,智之一字,是虚名,他不在意。
他如同一个老人一样,只是想去慢慢的感悟天地。
但任何事情,都有一个度,王墨的底线,便是他的家人,家人之怒,家人之痛,家人的悲伤,便是他王墨的怒,他王墨的痛,他王墨的悲伤。
“大福,安排下去,我要讲学十年,从今日起十年之内,迎天下之人来墨城与我论学。但凡有一人自问超脱我者,便把这府邸从我手中取走。”王墨大袖一甩,转身离去。
在他身后,已然年迈的大福,依旧如二十年前一样,神色露出兴奋,他这三年同样气愤不已,往日那些对他恭敬有加之人,不但渐渐将其疏远,更有冷言之语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