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三十一章 有好有坏
章节报错
马车里,李勋坐在那里批阅文书,一旁还坐着何树平。
他们两人并不是同坐一个马车,也没有那么好的关系,是何树平自来的,很婉转的询问了一些关于王岸茂的事情,显然那天李勋与王岸茂两人单独一室,触动了何树平敏感的神经,他害怕王岸茂跟李勋说了一些什么。
李勋把王岸茂给他的那封书信直接拿了出来,然后给了何树平,书信原封未动,李勋并没有拆开,至于里面写了一些什么,李勋不是很感兴趣。
李勋直言告诉何树平,王岸茂将死,临死之前,请求自己照顾他的养子,李勋说他没有答应,也没有拒绝,回返丰京之后,会像皇上求一求情,能不能成功,那就不关自己的事情了。
李勋说的这番话,何树平显然是相信了。
因为道理讲得通,李勋与王岸茂并没有什么交情,犯不着为王岸茂承担什么风险,至于王岸茂的那点小小请求,更无所谓了,几句话的事情,李勋又不是冷血动物,有那么一点点怜悯之心,也是正常,毕竟两人相识一场。
李勋与何树平简单交谈了几句,便是没有在理会他,开始处理自己的事情,至于何树平,不知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,也没有离开,就坐在那里。
刘少聪刚刚传来书信,在地方官府全力行动之下,灾情得到有效控制,各地许多聚集一处的难民,从官府那里拿到了粮食以及担保之后,开始纷纷回返自己的家乡。
贺铸来信则是介绍了河南地方官员,最近的动作与态度,不管是出于惧怕李勋也好,还是形势所迫也好,绝大多数州县官员,都是表现的非常积极与上进,尤其是青州刺史黄源,更是直接捐献土地三千亩,以此号召青州境内豪强与地主进行捐献,最后竟是得到钱粮十余万,土地一万三千多亩,青州处理灾情的钱粮直接足够,无需外援,而那些土地,则是全部分给青州户籍的难民,并且上书朝廷,请求减免这部分田地,两年的税赋。
李勋看完这个,脸上有了笑容,点了点头,当即写信一封,对于黄源以及其他一些积极作为的官员,对他们的所作所为,表示赞赏与欣慰,回去之后,一定在皇上面前,为其请功。
写完信之后,李勋又是拿起另外一封书信,还是贺铸的。
有人积极,但还是有人我行我素,不理政务。
礼州刺史,毫无作为,礼州境内的灾情,进展缓慢,已经远远落后其他州县,贺铸一连往礼州输送了七次钱粮,前后加起来有粮食八万旦,白银六万两,是所有州县输送钱粮最多的州,但是礼州的灾情状况,还是糟糕,说到底还是麻木不仁,只顾及自己与当地豪强地主的利益,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。
“还是有人不怕死啊!”
李勋脸色阴冷,喃喃自语道。
一旁的何树平轻声说道:“李相国在说谁?”
李勋看向他,淡声说道:“一个人犯了错,被打了板子,得到原谅,但还是不知悔改,对于这样的人,何公公以为如何?”
何树平笑道:“那自然是打的更恨,不很怎么能长记性?”
李勋笑了笑,随后又是信了一封信,让贺铸以自己的名义,协同朱正国,立即抓捕礼州刺史,将整个家族都给抄了,不要害怕,也不要手软,出了事情,我李勋担着。
这时,薛成松上了马车,看了一眼何树平,然后对着李勋说道:“大人,数字我已经计算出来了,剩余颇多,河南那边的钱粮,暂时不用担心。”
每隔三五天,刘少聪、贺铸便会传来书信,汇报河南灾情的进展情况与各类信息,以及钱粮的收入与支出。
听了薛成松汇报的详细数字,李勋点了点头,把手中的几封书信递给他,说道:“派人立即传往河南。”
“是,大人。”
薛成松接过书信,随后离开,临走之前,把一封书信放到案几上,信封表面是红色,表示这封信乃是陈鹏所送。
李勋打开书信观看,看着看着,眉头微微皱起。
岭南的战争,从开始到结束,速度之快,恐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,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,都不为过。
最开始谁都以为,岭南的战争,其进展一定会非常艰难,因此,李勋为了增加战争胜利的优势,与北江会的阮中藏达成了一些协议,但是谁能想到,阮中藏刚刚集合完士兵,军队开拔到垂州,石虎便是败逃,仅凭一个曹实,已经无关大局。
如此情景之下,阮中藏就显得有些尴尬,进也不是,退也不是,他派人前去拜见赵柏安,希望可以直接领兵去默西县,这是李勋当初答应他的,虽然这场战争自己没有出力,但在阮中藏看来,这跟他没有任何关系,既定的事实,不能改变。
阮中藏的请求,遭到赵柏安的拒绝,赵柏安让他领兵退回去。
阮中藏没有走,还是领兵驻扎在垂州,现在还没有什么,但是时间事端,肯定会引起事端。
李勋摇了摇头,从赵柏安的态度可以看出来,自己意图利用阮中藏防御占婆,这个建议,赵柏安显然是反对的,只是没有明着表现出来罢了。
“李相国何故摇头叹气?”
何树平出声问道。
李勋看了他一眼,心中有些烦躁,自己都不搭理你了,明显是不想你待在这里,这都看不出来?
李勋淡声说道:“何公公可是还有什么事情?”
何树平犹豫了一下,然后说道:“临走之前,皇上说了一些话,让我口述给赵柏安。”
“话不好听吧。”
“也不是指明赵柏安。”
何树平苦笑道:“赵安波是平宗皇帝的义子,先帝的义兄弟,何等人物,皇上让我口述的那些话,虽然不是指明赵柏安,但赵柏安肯定能够听出来其中的意思,我一个奴才,就怕祸从口出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