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接着道:“以上所说的,你们部里先议一下,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。不宜发部文的,到军机处去说,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,如有必要,朕可以明发上谕。”

“总之你要明白,朕全力的支持你,支持学部。你要体谅朕的苦心,放胆做去,不必瞻前顾后,畏首畏尾。”

“皇上,”明安图拱手道:“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,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。”

“臣只想着实心任事,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,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,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。”

乾隆道:“说得好,只是还不够,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,你做的事,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,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!”

“将来的青史里,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子里。只要你一心为公,不存私意,有朕在,也没人能折辱了你。”

“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,还为有一桩心事。朕已经打定了主意,乾隆四年己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,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已。”

“为的就是新学甫开,很多士子心存抵触,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,早晚要办不下去,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。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,新学终归还是个难。”

“你们下到各省,一定会有人问起己未科会试的事,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,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,却又不可坐实,宗旨就是要把士子们都引到新学里来”

“等到乾隆四年三月,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。经过考核,成绩优异的,直接放出去做官,让学士们亲眼看到,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,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。”

“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,取消科举制,就容易多了。好,就是这些话,要过年了,朕还有些赏赐,明日差人送过来,你给同僚们分下去。朕不多扰你,也就回了。”

转眼间过完了年,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。

正月二十五这天,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,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。

“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?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船?”乾隆有些焦急的问。

弘昼道:“十七叔信上说,过完年正准备启程,病情突然加重,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,所以就拖延了几日,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。”

乾隆默然无语,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
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,已经到了二月初十,仍不见允礼回来,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。

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,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,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。狂风一连刮了几日,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。

乾隆看罢允礼的信,算计着他的行程,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,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,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,就该有信来的。

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,快马半日就到。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,恐怕……

五天后,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,已经平安下船,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。

允礼到京后的第二日便递牌子请见,乾隆让所有早膳时翻了牌子的官员全部在垂花门候着,第一个召见了他。

当允礼行动稍缓,却有条不紊的躬身行礼时,乾隆似乎不敢相信的打量着他,半晌才道:“十七叔快坐,来信上说你病情加重,朕着实惦记着。”

“现在看来是大安了,瞧着气色竟比去年走时还要好些。”

“知道皇上一直惦念着,臣心里感激莫名,”允礼还是有些气力不足,缓缓的说道:“说来也怪,想是托皇上的如天之福,臣在胶州避风时,已经药石无效,病入膏肓了。”

“因怕这把老骨头扔在海上,所以硬逼着让开船继续北来,上了船病就愈加的重了,到了二月初二这一日,整整昏厥了一天一夜,气若游丝,脉息几无。”

“随船的大夫已经断言,说臣就是在等时辰了,家眷们都慌神了,料定臣是要死在海上了,只是大海茫茫,却也不敢停船。只想着船到了天津府,再把臣的灵柩运回京师来。”

“谁知臣硬是挺过了一夜,到了第二日,竟然醒过来,恢复了神智。大夫甚觉惊奇,忙叫用提神益气的药少量的服了,再适当的进些好克化的饭食。”

“就这样,竟一天天的好起来。等快到了天津府时,臣竟然能下床行走了。”

乾隆全然没有听见他后面的话,只是怔怔的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允礼刚才的话:“二月初二这一日……”

他猛然惊得浑身一颤,仿佛白日见了鬼一样盯着允礼,一脸惊恐的神色。

允礼瞧出了皇上的异样,诧异的问:“皇上,可是身子不舒服,怎么瞧着脸上不太好?”

“哦,许是因为昨夜睡得不实。”乾隆嘴上敷衍着允礼,瞧着他那张因久病气虚而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,越看越觉得恐怖,他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:“孙静!”

“主子,”孙静挑帘进来。

乾隆见孙静进来,内心稍安,胡乱的道:“小几上的那一摞折子里,有一份是山东布政使岳濬的,你去找出来,朕一会儿见人要用。”

允礼见皇上这样说,拱手道:“皇上万几宸翰,若没别的旨意,臣这就辞出去了。”

“好,十七叔你好生将养,有事可写折子奏进来,或让弘昼捎个话,不必亲往宫里来。”

看着允礼辞了出去,乾隆的心兀自狂跳不已,感觉额上发凉,用手一摸,是渗出的细汗。

孙静已经把小几上的折子翻了两遍,边翻边念叨着:“主子,咋找不到岳濬的折子?”

压根儿就没有岳濬的折子!乾隆木然的道:“没事了,你下去吧。”

孙静一头雾水的退出去后,乾隆又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,眼前还一直浮现出允礼那惨白的脸色和死鱼样的双眼,越想越觉得害怕。

他呆呆的念叨:“二月初二,对!我想起来了,二月初二,他就应该已经死了……”乾隆接着道:“以上所说的,你们部里先议一下,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。不宜发部文的,到军机处去说,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,如有必要,朕可以明发上谕。”

“总之你要明白,朕全力的支持你,支持学部。你要体谅朕的苦心,放胆做去,不必瞻前顾后,畏首畏尾。”

“皇上,”明安图拱手道:“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,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。”

“臣只想着实心任事,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,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,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。”

乾隆道:“说得好,只是还不够,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,你做的事,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,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!”

“将来的青史里,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子里。只要你一心为公,不存私意,有朕在,也没人能折辱了你。”

“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,还为有一桩心事。朕已经打定了主意,乾隆四年己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,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已。”

“为的就是新学甫开,很多士子心存抵触,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,早晚要办不下去,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。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,新学终归还是个难。”

“你们下到各省,一定会有人问起己未科会试的事,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,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,却又不可坐实,宗旨就是要把士子们都引到新学里来”

“等到乾隆四年三月,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。经过考核,成绩优异的,直接放出去做官,让学士们亲眼看到,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,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。”

“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,取消科举制,就容易多了。好,就是这些话,要过年了,朕还有些赏赐,明日差人送过来,你给同僚们分下去。朕不多扰你,也就回了。”

转眼间过完了年,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。

正月二十五这天,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,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。

“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?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船?”乾隆有些焦急的问。

弘昼道:“十七叔信上说,过完年正准备启程,病情突然加重,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,所以就拖延了几日,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。”

乾隆默然无语,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
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,已经到了二月初十,仍不见允礼回来,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。

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,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,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。狂风一连刮了几日,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。

乾隆看罢允礼的信,算计着他的行程,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,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,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,就该有信来的。

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,快马半日就到。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,恐怕……

五天后,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,已经平安下船,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。

允礼到京后的第二日便递牌子请见,乾隆让所有早膳时翻了牌子的官员全部在垂花门候着,第一个召见了他。

当允礼行动稍缓,却有条不紊的躬身行礼时,乾隆似乎不敢相信的打量着他,半晌才道:“十七叔快坐,来信上说你病情加重,朕着实惦记着。”

“现在看来是大安了,瞧着气色竟比去年走时还要好些。”

“知道皇上一直惦念着,臣心里感激莫名,”允礼还是有些气力不足,缓缓的说道:“说来也怪,想是托皇上的如天之福,臣在胶州避风时,已经药石无效,病入膏肓了。”

“因怕这把老骨头扔在海上,所以硬逼着让开船继续北来,上了船病就愈加的重了,到了二月初二这一日,整整昏厥了一天一夜,气若游丝,脉息几无。”

“随船的大夫已经断言,说臣就是在等时辰了,家眷们都慌神了,料定臣是要死在海上了,只是大海茫茫,却也不敢停船。只想着船到了天津府,再把臣的灵柩运回京师来。”

“谁知臣硬是挺过了一夜,到了第二日,竟然醒过来,恢复了神智。大夫甚觉惊奇,忙叫用提神益气的药少量的服了,再适当的进些好克化的饭食。”

“就这样,竟一天天的好起来。等快到了天津府时,臣竟然能下床行走了。”

乾隆全然没有听见他后面的话,只是怔怔的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允礼刚才的话:“二月初二这一日……”

他猛然惊得浑身一颤,仿佛白日见了鬼一样盯着允礼,一脸惊恐的神色。

允礼瞧出了皇上的异样,诧异的问:“皇上,可是身子不舒服,怎么瞧着脸上不太好?”

“哦,许是因为昨夜睡得不实。”乾隆嘴上敷衍着允礼,瞧着他那张因久病气虚而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,越看越觉得恐怖,他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:“孙静!”

“主子,”孙静挑帘进来。

乾隆见孙静进来,内心稍安,胡乱的道:“小几上的那一摞折子里,有一份是山东布政使岳濬的,你去找出来,朕一会儿见人要用。”

允礼见皇上这样说,拱手道:“皇上万几宸翰,若没别的旨意,臣这就辞出去了。”

“好,十七叔你好生将养,有事可写折子奏进来,或让弘昼捎个话,不必亲往宫里来。”

看着允礼辞了出去,乾隆的心兀自狂跳不已,感觉额上发凉,用手一摸,是渗出的细汗。

孙静已经把小几上的折子翻了两遍,边翻边念叨着:“主子,咋找不到岳濬的折子?”

压根儿就没有岳濬的折子!乾隆木然的道:“没事了,你下去吧。”

孙静一头雾水的退出去后,乾隆又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,眼前还一直浮现出允礼那惨白的脸色和死鱼样的双眼,越想越觉得害怕。

他呆呆的念叨:“二月初二,对!我想起来了,二月初二,他就应该已经死了……”乾隆接着道:“以上所说的,你们部里先议一下,能发部文的就发部文。不宜发部文的,到军机处去说,难决的还可以奏进来,如有必要,朕可以明发上谕。”

“总之你要明白,朕全力的支持你,支持学部。你要体谅朕的苦心,放胆做去,不必瞻前顾后,畏首畏尾。”

“皇上,”明安图拱手道:“臣本就是一个微末小吏,是皇上天恩特简才做了这个侍郎。”

“臣只想着实心任事,不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,不伤了皇上的知人之明,从未敢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在心上。”

乾隆道:“说得好,只是还不够,不只是为了朕的知人之明,你做的事,是开千余载未有之先河,奠几百年强盛之基业!”

“将来的青史里,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你也尽自把心放到肚子里。只要你一心为公,不存私意,有朕在,也没人能折辱了你。”

“这么急着差你们下到省里去,还为有一桩心事。朕已经打定了主意,乾隆四年己未科的会试要取消了,只是还没有诏告天下已。”

“为的就是新学甫开,很多士子心存抵触,还有一些人以为新学不过是昙花一现,早晚要办不下去,还得回到科举的老路上来。不让这些人绝了念头,新学终归还是个难。”

“你们下到各省,一定会有人问起己未科会试的事,可含糊的透一下口风,让他们不要心存指望,却又不可坐实,宗旨就是要把士子们都引到新学里来”

“等到乾隆四年三月,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生也该毕业了。经过考核,成绩优异的,直接放出去做官,让学士们亲眼看到,京师大学堂里学的好的,那就跟从前的进士一样。”

“到时朝廷再布告天下,取消科举制,就容易多了。好,就是这些话,要过年了,朕还有些赏赐,明日差人送过来,你给同僚们分下去。朕不多扰你,也就回了。”

转眼间过完了年,已经乾隆三年正月了。

正月二十五这天,终于盼到了允礼的来信,信是他在宁波上船前寄出的。

“不是说过完年就回的吗?怎的拖到了正月十六才开船?”乾隆有些焦急的问。

弘昼道:“十七叔信上说,过完年正准备启程,病情突然加重,大夫说不宜舟车劳顿,所以就拖延了几日,待到病情稳定些才上船。”

乾隆默然无语,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
很快又是半个月过去,已经到了二月初十,仍不见允礼回来,却接到了一封他从胶州寄来的信。

原来从宁波出发几日后,突遇在海上遭遇了狂风,海船紧急停靠在胶州避风。狂风一连刮了几日,直到正月二十八海船才出港继续向北来。

乾隆看罢允礼的信,算计着他的行程,今天已经是二月初十,允礼仍旧没有任何消息,若是已经到了天津府,就该有信来的。

天津府离北京这么近,快马半日就到。倘若他这时还在海上,恐怕……

五天后,终于接到了允礼从天津府寄来的信,已经平安下船,歇息一日即往京师来。

允礼到京后的第二日便递牌子请见,乾隆让所有早膳时翻了牌子的官员全部在垂花门候着,第一个召见了他。

当允礼行动稍缓,却有条不紊的躬身行礼时,乾隆似乎不敢相信的打量着他,半晌才道:“十七叔快坐,来信上说你病情加重,朕着实惦记着。”

“现在看来是大安了,瞧着气色竟比去年走时还要好些。”

“知道皇上一直惦念着,臣心里感激莫名,”允礼还是有些气力不足,缓缓的说道:“说来也怪,想是托皇上的如天之福,臣在胶州避风时,已经药石无效,病入膏肓了。”

“因怕这把老骨头扔在海上,所以硬逼着让开船继续北来,上了船病就愈加的重了,到了二月初二这一日,整整昏厥了一天一夜,气若游丝,脉息几无。”

“随船的大夫已经断言,说臣就是在等时辰了,家眷们都慌神了,料定臣是要死在海上了,只是大海茫茫,却也不敢停船。只想着船到了天津府,再把臣的灵柩运回京师来。”

“谁知臣硬是挺过了一夜,到了第二日,竟然醒过来,恢复了神智。大夫甚觉惊奇,忙叫用提神益气的药少量的服了,再适当的进些好克化的饭食。”

“就这样,竟一天天的好起来。等快到了天津府时,臣竟然能下床行走了。”

乾隆全然没有听见他后面的话,只是怔怔的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允礼刚才的话:“二月初二这一日……”

他猛然惊得浑身一颤,仿佛白日见了鬼一样盯着允礼,一脸惊恐的神色。

允礼瞧出了皇上的异样,诧异的问:“皇上,可是身子不舒服,怎么瞧着脸上不太好?”

“哦,许是因为昨夜睡得不实。”乾隆嘴上敷衍着允礼,瞧着他那张因久病气虚而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,越看越觉得恐怖,他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:“孙静!”

“主子,”孙静挑帘进来。

乾隆见孙静进来,内心稍安,胡乱的道:“小几上的那一摞折子里,有一份是山东布政使岳濬的,你去找出来,朕一会儿见人要用。”

允礼见皇上这样说,拱手道:“皇上万几宸翰,若没别的旨意,臣这就辞出去了。”

“好,十七叔你好生将养,有事可写折子奏进来,或让弘昼捎个话,不必亲往宫里来。”

看着允礼辞了出去,乾隆的心兀自狂跳不已,感觉额上发凉,用手一摸,是渗出的细汗。

孙静已经把小几上的折子翻了两遍,边翻边念叨着:“主子,咋找不到岳濬的折子?”

压根儿就没有岳濬的折子!乾隆木然的道:“没事了,你下去吧。”

孙静一头雾水的退出去后,乾隆又抹了一把额上的冷汗,眼前还一直浮现出允礼那惨白的脸色和死鱼样的双眼,越想越觉得害怕。

他呆呆的念叨:“二月初二,对!我想起来了,二月初二,他就应该已经死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