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巡视
章节报错
城门处,增设吊桥等防御设施,并且加固城墙,加固城墙上方的女墙和城垛,拓宽城墙上面的马道,有条件的城池,最好再在原有城门之外,构筑一个瓮城,城墙上每隔一段,再建一座角楼或者箭楼,这么一来,城池的防御能力就得到了大幅的提高。
当然这么做也让地方上财政方面付出很大,不过比起付出,收获也是巨大的,大大的提升了李琛辖地之中城池的防御能力。
李琛这一趟出来,沿途巡视了各个城池,对一些城池修缮不利的地方官吏,申斥了一番,令其加紧修缮加固城防。
除此之外,李琛还命地方准备各种守城器械以及守城用的物资,大批向这些城池运送箭矢,还给每个城池,按照城池规模大小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同,增配床弩以及轻型投石机等防御武器。
现如今李琛的军工生产能力,随着不断的扩充,已经不单单只有竹邑一处了,李琛还在颍川的阳翟,又开办了一些大型的军工生产作坊,就近充分利用阳城所产的铁料,打造器甲亦或是铸造箭簇以及制造箭矢等物,满足越来越大的军事需要。
随着南阳被李琛夺下之后,李琛又在去年下半年,命陈琨从阳城铁官之中,拨出一批精干手下,前往南阳恢复之前废弃的几座铁矿,并且全力恢复宛城铁官。
要知道两汉期间,汉朝最大的铁官,其实并不在冀州,而是在南阳宛城,南阳宛城城外有一座在这个时代来说,最大的铁官。
按照后世的计量单位来算,铁官东西长将近六百多米,南北宽也足有二百多米,占地面积十几万平方米。
这样一座铁官,在这个时代已经属于巨型的铁官了,单单是铁官的占地,就相当于一座小城了,早些年南阳的铁官每年产铁量也是汉朝各个铁官之中最多的。
但是随着东汉末年阉党控制朝政几十年的时间,天下各种制度崩坏,地方的铁官纷纷落入到了阉党亲信手中,成为了他们发财中饱私囊的产业,黄巾之乱的时候,南阳黄巾军第一个捣毁的就是宛城铁官。
偌大一个铁官被黄巾军彻底焚毁,但凡是能拿走的全部拿走,什么也没剩下,两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宛城铁官,也就这么毁于一旦。
后来虽然袁术试图恢复宛城铁官,但是一是当初铁官奴都被黄巾军给裹走了,他手头没有足够的冶铁工匠,二是袁术贪图享乐,舍不得朝这方面花大笔的钱,以至于虽然恢复了一点炼铁能力,但是比起之前的宛城铁官的规模,却不足之前的十分之一。
李琛夺了南阳之后,亲自巡视过宛城铁官,当时就下决心恢复宛城铁官,回到豫州之后,立即就调动大批人力前往南阳,开始恢复宛城铁官。
经过半年时间的紧张施工,宛城铁官到了中平四年年底的时候,已经开始恢复产铁。
而且新建的炼铁炉也是新式的炼铁炉,一座炼铁炉的产量,就顶的上之前老式炼铁炉的几倍。
这还是只重建了两座炼铁炉,李琛的计划中,宛城铁官恢复之后,起码要起六座大型炼铁炉,这样一来,宛城铁官再过一年之后,铁产量将会超过现如今的阳城铁官,再次成为目前世上最大的一座炼铁工坊。
这些铁官,现如今为李琛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铁料供应,也成为了李琛军工工坊的原材料基地,使得李琛的军工作坊规模越来越大,产量也越来越大。
当然军工作坊也不是无休止的一直生产器甲,更多的时候,他们还是要生产一些民用品,比如刀剪以及缝衣针之类的东西,利润高用铁不多,很是赚钱,另外也要生产大量的农耕器具,比如各种农具以及铁犁、铁铧、耧车的铁质配件等等,保障农业生产的使用。
实际上李琛现在手中的这些各类工坊,有点类似是国营工厂的性质,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,而且对于产品质量也容易控制。
现在各地都建起了一些弓弩的工坊,可以生产各型弓弩,其中多座工坊可以生产普通的床弩,为了节省时间,简化了工序,弩臂改用单体的硬木做材料,用增宽弩臂长度,来保证弩臂的弹性和力度。
这样生产出来的床弩,虽然笨拙了一些,但是下面装上四个小轮子,还是能在城墙上来回推着跑,虽然射程上远达不到三弓床弩那么远,但是却也最远可及三百步之外,已经大幅超出了蹶张弩和腰引弩的射程,依旧可以在城墙上使用。
因为床弩的巨大威力,李琛很重视床弩的生产,这两年来,制造了大量的床弩,装备到各个城池之中,作为守城器械,现在李琛下令,给和兖州临界的城池,增配大批床弩,确保每座城池都有至少百架床弩可用。
到时候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,任何一方势力发兵来犯,试图攻城的时候,这些床弩都会给他们送上巨大的惊喜。
当然除了床弩之外,还有简易轻型发石车,虽然这些轻型发石车,每次发射的石块只有五六斤重,但是却可以将石头抛出百步之外,即便是五六斤重的石弹亦或是泥弹,从城头上抛掷到城外,只要砸中人,照样轻松可以要了人的性命,再牛的猛士,挨一下也照样完蛋,非常适合破坏抵近城墙的橹车以及云梯等攻城器械。
而且配重式的轻型抛石机制造简便,只要把铁轴以及轱辘这样的配件提前造好,随同图样配发到各城的县寺之中,县寺就可以组织当地的木匠进行制造,短时间就能造出不少这种轻型抛石机。
所以现如今李琛辖地之中的各个城池,防御能力都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想象,如果没人来犯的话,倒也罢了,如果有人不长眼,派兵来犯,那么任何一座城池,都绝对会让他们撞得头破血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