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李琛率军出征,冀州也要为其筹措一些粮秣,以供冀州军途中所用,而冀州目前虽然有所恢复,但是筹措这些粮秣也需要一些时间。

朝廷方面也很快给了王芬答复,准予给李琛宽限一些时间,但是三个月肯定不行,命李琛中平四年二月,必须提兵前往凉州。

李琛得到了这个饬令之后,开始是有点懵的,但是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,立即搜罗脑海中的记忆,想要找一找有关张温平叛的结果,但是很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在脑海中找到有关这方面的记忆,只是有极少的一些零星信息,却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判断张温能否获胜。

不过从一些记忆碎片的信息之中,他却知道,韩遂并未被张温给讨灭,韩遂还是后来蹦跶了好长时候,活到了很老才死,这说明张温肯定没能把韩遂怎么样,所以这次要是去随张温进讨韩遂,还真不见得能有什么好果子吃。

另外他最担心的是他到了张温军前之后,所率兵马乃是客军,眼下大汉都乱成这样了,到了军前,军中的粮秣供应都很成问题,之前他所听闻的西面的战事之中,官军和叛军都曾经因为军粮不足吃过苦头,他到了那里,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粮秣供应,那么就算是他麾下的兵将再怎么勇猛,也照样玩儿完。

李琛这些年来,一直都在拼命的维持着他不败的形象,但是这次奉调前往凉州平叛,却极可能让他栽一个大跟头,就此让他不败名将的形象受损,所以李琛是非常不想率军前往凉州平叛,那边他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,人生地不熟,还有董卓这个地头蛇,他现在并不愿意跟董卓这个恶狼打交道。

虽然他和董卓之间之前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冲突,但是那是因为当时董卓在冀州这边没有猖狂的资本,但是现在董卓在凉州那边,可是等于是到了他的一亩三分地上,董卓就张狂了起来。

李琛从小道消息之中,听闻董卓对待张温并不尊重,张温斥责于他,董卓也毫不恭顺,连张温都驾驭不了董卓,可见董卓现如今已经是张狂到了什么地步。

所以李琛根本不看好这次去凉州参与平叛,在他看来,凉州现如今简直就是个泥坑,谁掉下去都会弄一身泥,连董卓这个地头蛇都拿韩遂、边章他们没有办法,更不要说自己带着几千客军,过去就能把韩遂、边章给解决了,就算是他现在生出三头六臂,过去估计也要掉泥坑里。

而眼下他手中的这些兵将,都是他好不容易操练出来的,也是他未来立家的本钱,李琛可不想让自己好不容易操练出来的这支精兵,折在了讨伐韩遂、边章这帮叛贼手中。

于是李琛便琢磨能不能不去,推掉这个差遣,可是思来想去,现在他除非再次托病不出,才能躲过这次率兵前往凉州,但是这么做的话,很显然对他的清誉有损!

毕竟上次他因为夏恽的刁难,被授为金城郡令居县令,他就是托病不出,不肯接受这道命令,放弃了出任为官。

现在朝廷又调他前往凉州,他再次托病,明眼人恐怕就能看出他乃是装病了,估摸着可能会嘲笑他其实是个贪生怕死之辈,这么一来,这几年他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勇于任事,战无不胜的形象估计就要在人们心目之中倒塌了,这对于他未来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。

李琛于是把李焕等人招到了面前,将这件事告诉了他这些眼下的谋士,还有他的担忧也告诉了这些人。

李焕等人听罢之后,思量了一番,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,眼下唯有先用拖字诀,先拖着再说,另外李焕建议李琛,不妨到邺城见一见王芬,正好也到了年底,也是该去给王芬送礼的时候了,这两年王芬对李琛信任有加,李琛为他不断的讨灭冀州境内的叛贼,而王芬则暗中照顾李家的生意。

双方可以说合作的还是相当愉快的,王芬对李家把持了赵国的冶铁生意睁只眼闭只眼,权当不知道,明知李家的冶铁生意做的很大,但是交给官府铁的数量却依旧还是数年之前的数量,远不足李家铁产量的十分之一。

而李家等于是隐匿了绝大部分所产的铁,暗中进行售卖,这样便避开了官府抽税,另外还售价很高,让李家这两年单单是赵国的几座铁作,就为李家赚得盆满钵满。

为此也确实有人感到十分眼红,曾经到王芬这里告状,要求王芬弹劾刘复和李琛,将李家的铁作给夺了。

但是王芬哪儿肯为了这事儿得罪李琛,要是他因为这件事夺了李家的铁作,开罪了李琛的话,那么接下来他恐怕就要亲自提剑上马去讨贼了,他这个冀州刺史恐怕也就当不安稳了。

而且王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,不会动李家的利益,那就是自从他到了冀州走马上任之后不久,李家就有人跟他的亲信手下接触了,每年都会给王芬送一份厚礼,这份厚礼重的让王芬都不忍拒绝。

王芬很清楚,这就是李家封他的口用的,等于是在铁作的利益上,也分润他了一份,这种利益均沾的做法,让王芬更不可能对李家的冶铁生意起不好的念头了。

而赵国跑到王芬这里告状的那个家伙,后来也莫名其妙的在一次出门之后失踪了,接着家里面收到了西山贼的信,说让他们出钱赎人,结果那家伙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,自此那家伙也就彻彻底底的失踪不见了。

李家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李家了,随着李琛的逐步强大,也变得开始强势了起来,在维护李家的利益方面,李家也显得更加激烈了起来,而李家眼下的门客,也已经高达数百人之多,其中也不乏一些江湖人士,故此在对待威胁到李家利益之人方面,李家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柔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