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载坖虽然说既往不咎,但也不能任由这些军官仍在其位。

九边之地,从蓟镇开始,一个镇一个镇的整顿。而这些军镇的武官,也分批调入京中的大明皇家军事书院学习。

朱载坖自己就是这军事书院的山长,是采取了后世蒋委员长的故智,而这些军镇武官,也成了天子门生。

这些骄兵悍将,在外面坐镇一方,但到了朱载坖的面前,无论长幼都是大气也不敢喘一口。老老实实的读书,用握刀的姿势握着毛笔写作业。

敢有一个不听话的,朱载坖有得是办法收拾他们。

读书识字,是朱载坖对这些原有武官最低要求。凡是不能自己写公文的,一律免费再学,什么时候学会,什么时候毕业。

既然让这些武官读书识字了,那首要的任务便是忠君爱国的教育。刘教谕如今今非昔比,为大明皇家格物书院的和皇家航海学院的山长,受朱载坖之命,专门组织人手编写此类教材。

都是捡选当年的岳飞、郭子仪,以及大明开国的徐达、常遇春等忠君名将事迹编写而成。为此,还专门开设了一门《将德》的课程。顾名思义,就是为将的职责和义务,保家是如何做,为国是如何实现,忠于君上是如何必要及其与国家稳定发展的关系。

另外朱载坖也将当初练兵的小册子取了出来,着沈一贯的活字印刷厂印成书,发到军事书院充作教材。使天下练兵,都如一体,即使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,也可即时任命便能出战。

另外朱载坖下旨,命戚继光与俞大猷回京述职。

两人入宫见到朱载坖,只觉得朱载坖虽然年轻,却不复初见之时的跳脱。朱载坖的一举一动,在两人的眼中,都有些高深莫测。之前的关外一战,已经让他们两人知道,朱载坖对于这天下的掌握和了解,远在他人之上。当然,朱载坖还是那样,只是他们的感觉已经不同了。

“两位卿家免礼。”朱载坖看着这两人,“朕知你们二人屡战于东南倭寇皆有名将之姿,才亲自点名,使你们二人鏖战于关外。如今功成,便可提拔任用。”

俞大猷和戚继光连忙躬身道:“陛下知遇之恩,我等没齿难忘。”

两人心中同时都想到,果然是这样,关外一战的功劳,都是送到他们手中的。

朱载坖点点头道:“我打算委任你们两人,作为大明皇家书院的副山长。将大明皇家书院里的军将们,都好好的教一教。这些家伙,除了抡刀光膀子,只知道在战阵上瞪着眼乱冲乱撞。勇力虽然也有可取之处,但他们身为将领,也不能只知道冲锋在前。我召你们二人回京,就是要教一教他们兵法战阵。”

俞大猷本身,年轻时就曾在边镇与当年的宣大总督谈过兵法战阵之道,虽然折服了那位宣大总督,却并没受到重用。后来在东南抗倭,才展露出带兵作战的才能。

而戚继光则是世袭的卫所指挥,十几岁就曾与倭寇交过手,其后更是立下‘封候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’的誓愿。虽然现在才三十岁,但也算是一员征战的老将。更难得的是,戚继光勤学好问,肯用心钻研兵书,是个技术型人才。

以这两人作为皇家军事书院的副山长,才能是足够用的。

另外,还有巡查蓟镇,发现大批逃兵问题的唐顺之,也被朱载坖任命为兵部侍郎,兼军镇巡查使,使之巡察九边军镇。如有再发现问题者,直接向监察司发文即可。

如此一来,北方九边的军镇为之焕然一新。那些原有的武官都被弄到京中上学,边镇的事务便交由京营武官监督整顿。再改变军制就没了武官串联的可能,如此也就没有大乱子发生。

而且这些边镇的卫所,朱载坖也都将军户迁出关外,分发土地使其耕种。

有些不适合的耕种的地区,朱载坖则是命其开设矿场,或是办成作坊。总之就是让他们既能自食其力,又使其成为工人中的一员。这也为朱载坖想要将大明由农耕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,创造了一点点前提条件。

不要觉得这么多人都搞作坊,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。这些卫所裁撤下来老弱并没想象的那么多,更多的人是愿意去种地的。

这些作坊所生产的货物,只一个裕成超市便可消化的差不多。

虽然事情看上去就是个改变军制,但是其中的琐事多不胜数。杨博带着兵部官员,在其他各部官员的配合之下,到了年底之时,才将九边军镇改的差不多。

其中每一镇精简下来,不过三万余人,九边加到一起,不到三十万人。虽然兵员人数大大减少,但是也正在换装之中,逐渐装备掣电铳与火炮,使之成为强兵,这战力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。

九边的武官都培训完毕,朱载坖便又开始整顿大明境内腹地各布政使司的卫所,命其武官入京学习。并派京营武官去各卫所接任,并整顿卫所,交接屯田于地方,并开始移民。

如此大的动作,朱载坖根本就不和朝堂上的众臣们商议。只是命兵部与户部相配合,勿使混乱。

这个时候的朱载坖,在朝在野都是威望无两,有事完全可以一言而决。

但是他自己知道,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自己通过纳东番岛而开海,和九边军事胜利和拓地千里,还有实实在在增加的税收而建立的。

如果没有之前的这些作为,只怕自己任何一个提议,都会在朝堂上议论许久,或者成为朝中众臣党争的借口。

这等恩威皆出于上独断乾纲的情况,朱载坖只打算在打基础的时候,才如此做。等这个大明未来的基础打好,自己便可以退居幕后,坐看诸臣的表现了。

但是现在还不行,这个改变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结构的基础,还没能打好。若是朱载坖软弱一些,以大明强大的封建势力,轻易的便可将之前所付出的努力毁掉。什么商品经济,统统都完蛋。皇帝只能坐困于宫中,想做点什么都不会顺利。

远不如现在,朱载坖只负责发布命令,而下面的臣子都负责执行更有效率。若是出了乱子,将朱载坖的命令弄的错了,那板子是一定要挨的。

而且朱载坖从头到尾,都没有动这些士大夫们的利益,他只是整顿军务,先将兵权死死抓在手中。这就是一根长长的绳索,等打好了绳结才知道,这是勒在了谁的脖子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