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6章 乡村记忆
章节报错
二爷做主,把石碾和石磨重新支到牛屋里,他老人家说了:“悠悠小时候,就喜欢吃石磨磨的面。咱们村喂的牛和驴,反正没活干,以后我给悠悠磨面吃。”
韩屯村现在,农机具齐全,能用牛和驴干活的时候基本没有,可二爷喜欢喂牛,村里的牛和驴就一直是他喂着。
这几年,牛和驴的价格一路飙升,卖大牲口也给村里挣了不少钱。
牛驴都喂苜蓿草,出圈和打扫卫生都是韩道荣干,二爷只是负责喂,倒也轻松。
安置石磨和石碾的三间牛屋,里面还放着犁耙耧,叉耙扫帚和木锨等农具,现在大部分都用不上了。
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乡村记忆,作为一段历史的记载,里面放置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。
何不从现在开始,就打造一个真实的乡村记忆。悠悠想到做到,满村里捡人们丢弃的各种东西,放到磨坊里。
二爷看她成天价往磨坊里捡破烂,就问她:“悠悠,你捡这些东西干啥?把磨坊放满了,二大爷想给你磨面吃,都转不开身。”
悠悠怕二爷把她的宝贝给扔了,就认真的说:“二大爷,这可都是好东西,以后咱村的孩子们,怕是都忘记以前过的是啥日子了。我放着这些东西,当忆苦思甜的教育室。”
二爷左右看了看,见没有外人,才严肃的对她说:“悠悠,你也不小了,以后说话真得注意,这些大多数都是新社会的东西,可不能叫忆苦思甜。
你这无心的话,被有心人听去,就成了反党反社会的证据,会给家人带来极大的麻烦。孩子啊,咱们村里可不像看起来这么太平。”
悠悠想了想,然后说道:“二大爷,那就叫乡村记忆,记住咱们过去的那段岁月。”
二爷笑了,摸着悠悠的头,感叹道:“没想到你小小年纪,还挺念旧的。这乡村记忆叫的好,二大爷给你保管好了。”
二爷何止是保管,他看到各种和这个年代相关的物品,也收集过来。东西越来越多,屋里放不下了,就在牛屋前搭了个敞篷,后来又建了个院子。
悠悠磨着姥爷,给做了一块写着《乡村记忆》的门匾,挂在了院子的大门上。
进入新世纪,这些东西逐年增值。韩屯村的乡村记忆,也成了村里的一个景点。来韩屯参观的人,都会到这里,看下七十年代的韩屯村,是个什么状况。
韩屯村是张集公社滩区村庄,最后一个搬新居的。可韩屯的村办公楼还没完工,新建的两个厂子,还没有开工投产,地区的工作组,还是不能撤回去,依旧在韩屯坚持工作。
自工作组在韩屯村设立以来,驻村的干部每天没少于十几人,多的时候几十人,他们同韩屯的群众,同吃同住。
韩屯村的群众,外出距离远的,还在村里借辆拖拉机,驻村的干部外出回家,不是骑自行车就是去张集搭客车,从来没用过村里的车辆。
尤为让人尊敬的是,他们回家给家里带肉食品,都是在厂里的零售门市掏钱购买,从来没沾过村里的便宜。
村里经常给他们送各种肉食,高主任都让小李按照出厂价付款。他们本可以凑着要些带回家,出厂价和零售价差了20%,可他们就没一个这样做的。
黄委为了庆贺张集公社滩区村庄新建胜利完工,给韩屯村送了一场电影,放映地点就定在韩屯村的十字路口。
影片是全国热播的《少林寺》,放映的头两天,消息就传了出去,有些里离韩屯远的,放映的当天下午,提前来到韩屯村。
《少林寺》在县城上映的时候,连续放映半个月,场场爆满,两毛的电影票,私下里炒到了一元的高价,比当年的《朝阳沟》还要火爆。
别说管区的小戏院了,就是公社的大剧院,想放映《少林寺》,至今都没排上号。
韩屯村在这节骨眼上放映《少林寺》,吸引力可不是一般的大。最近韩屯的新楼房,被炒得沸沸扬扬,人们也想趁机见识一番。
离韩屯比较远的,好多人家赶着毛驴车,把老人和孩子一车全拉来了。韩屯村五十米宽的公路,放满了地派车和自行车。比韩屯当年放烟花,来的人都多。
虽然离的不算太远,可在这交通落后的年代,这些人大部分没来过韩屯。
村里崭新的楼房和漂亮的庭院,他们是看啥都新奇,安顿好地派车就到村里逛游,隔着栅栏门,往各家观看。
有些调皮的孩子,爬上栅栏就往院里翻,还真有成功的。悠悠和舅姥爷几家,就在街道的中心,进的人最多。
这些熊孩子,进院就到处窜,东拉西扯,姥爷精心布置的庭院,被他们无情的糟蹋了。
院里的秋千,成了他们争抢的目标,小孩子争不过,就大声的哭闹,大人也开始往院子里爬。
家里有人的,栅栏门没关,刚开始进去的还找个借口,口渴了找碗水喝,后面的人跟着就进去。
农村人哪见过这么漂亮的摆设,进家就大呼小叫的四处观看,有人还到处摸,甚至有人上楼了。
留在家中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,他们拉了这个拉不住那个,赶紧出门大声呼救。
也有在家招呼亲戚的,大家都挨着居住,喊人倒是容易。
村里的民兵队紧急出动,各家上班的也赶紧回家,不一会的工夫,就把人清了出来,大件的东西是没少,不过肯定有丢小东西的。
大多数人是处于好奇心,看到家里有人,就进去看一下。进去的人多了,啥情况都有,就显得乱了。
工作组的同志怕出事,临时决定,把放映地点改在韩屯南面的黄河大堤上。人们主要是来看电影的,呼啦啦都走了,去抢占个好位置。
公路两旁的绿化带,木槿和紫薇花枝繁茂,争奇斗艳。别说孩子了,大人也有进去折花的,可还没进去就被蛰,虽然不是太疼,却成功的阻止了人们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