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1章 卫生院
章节报错
村里每年分的粮食和瓜果蔬菜,折合成钱款也没有多少,可是新鲜方便,姥姥接受了下来。
腊月二十四日,志远志亮和昊昊他们,放假回到了家里,跟着一块回来的,还有志斌和志新。
现在的高中,平时学习抓的挺紧,放假还是按照国家的规定,特别是年假,从腊月二十四到明年的正月十八。
志远他们的期末成绩都很好,主要是得益于他们的英语程度好,把精力都放到了其他的功课上。
志亮还是第二名,他也习惯了,自嘲的说:“跟着昊昊,我就是千年老二。”千年老二,是悠悠先说的,大家以为非常贴切,几乎成了志亮的别称。
没用舅姥爷挽留,大卫和吴馨儿主动提出留在这里过年,他俩对手工绣品简直是入了迷。只要有人来交货,俩人肯定在场。
卖糖葫芦的老外
他们还对赶集上了瘾,姥姥每天上午都陪着他们去赶集。今年的年集,更加的热闹,过了腊月二十三,就乱市了。每天都有卖东西的,而且延长到下午四点才散集。
几个孩子跟着他们当翻译,交易主要是姥姥出面。大卫扛着个录像机,忙活着录像。
亏得他的个子高,拍摄的角度好掌握,不然这挤成一团的农村大集,想选个理想的镜头,可是不容易。
吴馨儿虽然是华国人,可是她从小在京都长大,还真没见过农村的集市,大卫更是看什么都稀奇。
他们激动,赶集的群众更激动。国家封闭锁国近二十年,京都的人都很少见到外国人,何况是偏僻的农村。
特别是他俩一激动,就满嘴里是英语,叽里呱啦的,更是引人注意。
人们对集市上突然出现的外国鬼子,好奇极了,每次都会被围观,造成交通拥堵。
悠悠跟着去了两次,就失去了兴趣,迪迪和他的小伙伴,乐此不疲,每次都跟着。
大卫和这帮孩子相处的很好,昊昊他们回来后,也加入了赶集的队伍,他们主要是练习英语口语,进步极快。
大卫和吴馨儿,就像两个长不大的孩子,对集市上卖的零食非常热衷,每次都买一堆,和孩子们一起,边逛边吃。
吴馨儿爱吃糖葫芦,大卫看见就包圆,还把人家插糖葫芦的麦秸棒也买过来,自己亲自扛着。孩子们跟着他,随吃随拔。
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,就搞怪的喊上一嗓子:“糖葫芦!买糖葫芦了!”别扭的发音,总能引起一阵欢笑,他自己也笑得特别畅快。
上午赶集,下午大卫在家挑选各种鞋垫和绣品,晚上忙着整理录像做笔记。每天忙得不亦乐乎,村里的孩子和他混熟了,陪着他熬到夜里十点。
吃着大卫买回来的各种各样的零食,孩子们和大卫用中英文交流着。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,成了暂时的中外交流场所。
吴馨儿每天下午则跟着卫华去村里的卫生院,听说卫华回来了,新老病人都赶来看病。
现在,吴卫华同志在临水可是名人,人们都知道,他在京都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名医。
即使是现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,悠悠爸回来刚两天,专门来韩屯找他看病的,每天都有上百人。
他们不管临近年节,也不顾天寒地冻,每天都早早的在卫生院排队等着。
卫华见天的从天明忙到天黑,吴馨儿跟着他去了一次,看到这么多的病人,就主动帮上了忙。
病人听说她是吴卫华大夫的姑姑,来自国外的医生,都争着让她瞧病。消息传了出去,结果来韩屯看病的人更多了。
吴馨儿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,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,实践经验相当的丰富。别说宝景了,就是卫华也跟着他学到了好多的知识。
在吴馨儿的眼中,韩屯的卫生院条件还是相当的简陋,连最基本的化验室都没有,光是凭望闻问切和听诊器诊断。
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,宝景的诊断准确率受到吴馨儿的推崇。听说宝景是卫华的徒弟,她老人家还真的把宝景当成了吴家的徒弟。
嘱咐宝景年后抽时间去京都,让卫华安排他学习医疗仪器,她回去后就给韩屯村的卫生院,购置基本的医疗设备。
二爷听说了,就准备给宝景办个正式的拜师仪式。卫华对此不上心,吴馨儿非常热心。可是每天这么多的病人,哪有时间啊,只好推到了年后。
这里的人们有忌讳,除非得了紧急的病,一般正月十五以前不去医院看病。
在人们的意识里,正月十五以前,都是年节,代表着一年的运气。十五前进医院,会招来一年的病灾。
因此,新年后的半个月,是医院和医生比较清闲的时候。
其他的三位舅舅都是腊月二十八日回的家,爱民舅舅和爱军舅舅在舅姥娘家住,援朝舅舅住在了爱国舅舅家。
大伙还是在悠悠家一起吃饭,不过做饭用不着悠悠了,悠悠的任务是带着孩子们在麦场学开车。
援朝舅舅得知大卫经营华国传统产品后,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,向他介绍临水的特产,期望通过大卫,将临水的特产销往国外。
援朝舅舅对姥姥说:“姑,咱国家现在是百废待兴,外汇特别重要,大卫可是咱临水的希望。”
八一年,临水在全国出了名,继收音机后,录音机成了临水的招牌,人们提起临水,首先想到的就是临水的收录机。
现在,临水的电子厂,5000名工人,已经有4000名从事收录机生产,年利税超过了5000万,在全国都出了名。
另外,临水的棉纺织厂,全部改织化纤布,并且新上了印染车间,成了临水地区的又一纳税大户,年创利税过千万。
姥姥的震宇公司临水分公司,全年的利税也超过了千万元,比整个临水地区的商业利税都多。
他的另一项丰功伟绩竟然是“气死鼠”水泥缸,几个月的时间,水泥缸在华东华北地区普遍推广,解决了人们的储粮难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