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国面临楚国连番侵伐,民生凋敝,武备不足,朝堂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。

大夫孔叔的意见便是求援于齐,绝不屈服于蛮夷般的楚国,齐强而楚弱,齐国又代表着中原文化而楚是蛮夷,岂能弃华夏而从蛮夷;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齐国远而楚国近,齐国即便能救得一回两回,不见得能救得三回四回,与楚何解才是长治久安之策。

于是这些时日,郑国朝堂几乎吵成了一锅粥,两派各执己见,争执不休。

于正只能让人继续严密监视郑国朝堂的动向,一有情况就来快速回报。

同时,他手下的军队配合着弘毅大夫、公子康两家也参与了攻打中牟邑的战斗。但因为他存了保留实力以便去郑国捡漏的心思,所以不肯再出全力,反而是让手下部队轮休起来。

半月之后,中牟之役总算落下帷幕,以黑山联军的胜利夺城而告终,而郑国的朝堂此时也渐渐分出了结果。

中牟邑是大邑,人口众多,三家按各自出力程度几乎平分了人口,每家都可分得近四万的人口,而中牟邑则交由弘毅大夫的势力占领。

作为交换,更南方的百泉邑和共邑则交由于正的势力占领,而公子康则占领临虑邑附近的一处小邑。如此,各家的地盘和人口都有所扩大,黑山联军正式崛起为黄河北岸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。

于正得到西门吉派出的信使回报,已经知道百泉邑早已被攻下,而共邑还在狄人手中誓死顽抗。闻讯,他倒是并不担心,反倒觉得这共邑早晚是他的囊中之物。

狄人失去了中牟邑后,朝歌、共邑的留吁狄便几乎被切断了同安阳、邯郸方向部族联系的通道,外无援军,他们的形式自是变得岌岌可危起来。

所以于正对共邑被黑山军攻陷似乎很有信心,更何况连番战斗,黑山军也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。

而朝歌邑方面,因为其曾是卫国的故都,其地位对卫国非常重要,三家商量后,最终还是决定将此城的收复工作交给卫国的大军,由卫君姬申亲自率军收复,甚至再次还都比较好。

一来,若是黑山联军贸然去收复此地,难免引起卫国朝堂的忌惮,甚至打破现在这种还算平和的合作关系。

二来,朝歌城作为殷商的故都以及卫国建国以来的首都,其城池高耸防卫森严,要拿下此城必然是一番苦战。三家此次也有不少伤亡,对于收获已然满足,因而皆无意愿再去朝歌苦战。

于是,于正率先开拔,带着军队往共邑进发。只要拿下了百泉邑、共邑两地,于正南下郑国就彻底打开了门户,所以他对此地是势在必得。

一路上,各国的情报仍通过情报司的运作不断汇总到于正的案前,让他对天下大势有着更清晰的了解。

最近还真发生了几件国际大事:

一是南方的徐国出兵讨伐了舒国,历史上谓之“徐人取舒”。

舒国,偃姓,大致在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,从舒城县到巢湖市居巢区、庐江县(古称舒县)一带。(后世舒姓的始祖国。)

徐国,嬴姓,都城为徐城(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),夏禹时,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,其子若木被封于徐(今邳州、郯城一带),建徐国。其后,历夏、商、周三代,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。

曾经,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,徐国也参加过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,反抗周公的东征。徐驹王起兵攻打周朝更是一直打黄河边,徐人自豪称“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”。

周穆王统治时期,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,大行仁义,得到百姓拥护。在这一时期,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。国力强盛了之后,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,差点获胜。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,封他的子孙为徐子(降侯爵为子爵),继续统治徐国。

舒国和徐国本来相隔数百里远,一直安然无事,然而因为最近舒国与楚国的关系十分密切,而徐国正积极向中原诸夏倚靠,所以此次徐国对舒国的军事行动基本上算是替中原诸国伐舒。

舒国本就内部不团结,此次徐国的军事行动倒是进行地非常顺利,舒国一方大败亏输。

徐国占领舒国后,因为难以控制离自己数百里的舒地,所以利用舒国内部各家的矛盾,分立了舒鲍国、舒龙国、舒庸国、舒蓼国、舒鸠国、舒龚国等小国,称之群舒,实际差不多是一个国家,但结合得比较松散。

除了徐人取舒外,还有一件关于齐国的大事。

“秋,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会于阳谷。”

因为楚国伐郑,所以齐桓公、宋桓公、江人、黄人在阳谷会见,再次谋划伐楚之事。

阳谷这次盟会上,齐桓公身着礼服、头戴礼帽、插着笏板接受诸侯的朝拜,使得诸侯们终于了解他的真正志向。周室已衰,霸主当兴,从此诸侯先朝霸主,再朝天子。(“阳谷之会,桓公委端缙笏而朝诸侯。诸侯皆谕乎桓公之志。”)

情报司的这情报还是从鲁国传来的,鲁国本来是没有参加此次阳谷之会,齐国便特意派人前来鲁国寻盟。迫于压力,公子友便到齐国参加了盟会,言说了鲁国愿意跟随齐国的意思。

郑国国内闻听此消息后,孔叔一方是彻底得势了,纷纷劝说国君说:“齐国既然已经同意讨伐楚国援助我们,此时求和楚国怕是会彻底得罪齐国,弃盟不详。”

郑君这才放弃了求和楚国的想法,再一次选择站在了中原诸侯的这一方。于是,感觉自己被戏弄了的楚国,先一步率领大军第三次讨伐郑国,欲要让它屈服。

而齐国因为要集合各诸侯国的军队,齐郑的位置也远,所以支援得难免要晚上一些,还得郑国的军队先抵挡一阵。

这时,郑国国内的亲楚派们又抱怨起来了,言说齐国这是要让郑国变成邢、卫两国一样,大损实力后再出兵相救。

原来,齐国虽然有着“迁邢存卫”的大功,但在有心人眼里,齐国是故意救援不及,导致东方的两个大国邢卫相继实力大损,东方诸国便只能以齐为尊。

因而郑国也担心齐国会有这方面的心思,国内难免有了些异议。